图为Dorji Ozhu家客厅的画墙。照片由采访者提供
图为多杰奥珠小儿子考上大学时的合影。照片由采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扎西敦珠、杨紫艳、丹增嘎瓦
“这些照片见证了我们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在党的关怀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喀则市拉孜县曲夏镇吉如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多吉欧珠说。
多杰奥珠家的客厅里,一些黄色的照片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第一张照片就定格了他心里的那个18岁的少年:穿着警服,挺直背部,站在印有布达拉宫图案的窗帘前。
“那是我第一次在布达拉宫拍戏。”多杰奥珠很喜欢这张照片,并记得当时通往这座城市崎岖难行,到达拉萨更是困难。
那一年,他跟随父亲到日喀则出差,天还没亮就离开了乡村。父亲被挤进卡车驾驶室,他和老乡坐在后车厢,货物堆得高高的。 “道路坑坑洼洼,而且非常腐烂。当我们到达城市时,天已经黑了。”
时间到了2001年,多杰乌珠第一次去拉萨,看到了布达拉宫。 “我从亲戚的车上坐的车,早上从家里出发,晚上就到了!”那次旅行,他们还去了山南、林芝等地。他们一路走、看、叹:“现在条件好多了,路又宽又平了!”
2023年底,多杰乌珠陪妻子前往拉萨治病。回国后,他们乘坐高铁返回日喀则,历时2个多小时。 “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f又快又方便!”
从惊艳的一天到达日喀则市,一日到拉萨,再到2个多小时从拉萨返回日喀则,如今,公路、铁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我的目光转向墙上的第三张和第四张照片:这是多杰奥珠最自豪的时刻——他的大儿子和小儿子被大学录取时的照片。画面中,两个儿子精神抖擞,与父母的笑容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幸福的画面。
然而,在这两张照片的背后,多杰奥珠也有自己的遗憾。他指着布达拉宫帷幕前的自己的照片说:“你看,那时我才18岁,已经辍学在家打工了。”知识的匮乏成了他心中的一个疙瘩。
党的好政策向村民们深入讲解。 ”
“我们决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要像我们一样!”这是他和妻子做出的决定。无论干多么累的农活,都不让孩子们下地干活,而是不断教导孩子们要以学习为重。“得益于党的‘三包’,孩子上大学之前的费用一般都是国家负担的!”大儿子嘉措大学毕业后在雅曲水泥厂工作,收入稳定; 儿子扎西多吉正在西藏大学国籍专业就读。 “如果你受过教育,你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多杰奥珠说道。
讲述过程中,多杰奥珠看着墙上的第五幅画,一言不发。照片中,年轻时的他和年幼的儿子站在一座崭新的土木建筑前。
“那是1998年洪水过后,当我们从平措林镇搬到新建的新房时,一位好心的游客拍了一张照片并发给我们。”这张照片记录了灾难过后,他的家人重获新生。他还清楚地记得:“我们的家被洪水冲毁了。是政府立即送来帐篷、生活用品、宅基地、建房用的木材、耕地用的牦牛,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记者走访时,多杰奥珠正在楼顶与工人们忙碌。今年年初的地震摧毁了许多护墙。现在,在灾后重建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下,新的护墙越建越坚固。
对比两次灾难,多杰奥珠的感受是难以忘怀的。 “1998年的洪水,党和政府出来救灾,给了我们一个新家。这次地震,党和政府的救援第一时间赶来,各种物资日夜送达!”
当时,他陪着妻子在拉萨做手术。得知灾情后,他立即返回吉如村在救灾第一线工作了十多天。 “我是党员,关键时刻就得冲在前面!”多杰奥珠说道。
从27年前接受救助的年轻人,到如今带领村民奋战在一线的党员干部,多吉奥珠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一颗感恩的心。他慢慢地扫视着墙上的照片,说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份善意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Copyright © 2024-2026 黑料正能量网-黑料爆料不打烊入口-黑料独家爆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