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牵头编写全球最

2025-11-13 11:19

湖北日报讯(记者 李玉林 通讯员 孙辉)11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避领衔的研究团队的“万条鱼类基因组计划”(FISH10K)第一期研究成果在《创新》杂志上正式发布。这一突破性成果基于对数百种鱼类新品种的从头测序,整合分析了464种硬骨鱼类的全基因组数据,构建了迄今为止全球覆盖范围最广、准确度领先的鱼类基因组图谱,填补了全球鱼类基因组研究的多项空白。鱼类占世界脊椎动物总数的近一半,其基因组数据库是脊椎动物领域继哺乳动物和鸟类之后的第三大数据库。然而,近20年来,全球鱼类基因组研究始终存在“数据缺口”。三个目级分类单元的基因组数据已经丢失很长时间,就像丢失了拼图的关键部分一样。托玛针对这一短板,他将顺平团队与国内外多家知名研究机构联合,开展跨地区、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从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腹地到“地球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科考团队走遍了极端环境。他们首次发现了板鱼的同域物种分化现象,揭示了狮子鱼细胞适应高压环境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八次载人深潜采集了isda pang样本,从根本上推动了深海鱼类研究。 “此次构建的464个物种的全基因组比较矩阵,就像一本精确的‘鱼类基因词典’。”他说,该矩阵涵盖了硬骨鱼全部44目,其规模和准确性可与哺乳动物和鸟类基因组项目相媲美。它不仅超越了它资源量远超前辈,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全的鱼类资源库。研究中的多项发现颠覆了传统认识:研究小组首次在硬骨鱼中鉴定出近3万个“高度保守的元素”(可以理解为基因中的“不可变核心指令”),其中1,689个是硬骨鱼结构中特有的“基因开关”。这些是控制鱼类主要器官发育的精确调节器,创造了从肺到深海狮子鱼的形态多样性。通过分析由318万个碱基序列排列的鱼类“家谱”,发现电鳗并非鲶形目的“近亲”,电鲶鱼和电鳗的发电器官是独立进化的结果。据了解,“万条鱼类基因工程”的目标是完成三分之一的鱼类基因组分析。世界上的鱼类。第一阶段成果历时6年完成,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华大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共同编译。下一步,团队将推进“科”级类群的基因组覆盖,为脊椎动物进化研究和生态适应机制探索提供更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关推荐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

    +86-765-4321
    [email protected]
    +86-123-4567
    天朝天堂路99号